随着全球贸易格局日趋碎片化,美国与巴西之间的关税争端正逐步演变为地缘经济中的关键事件。今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对自巴西进口的原油、钢铁和部分农产品加征50%关税。美方声称此举是为了“保护美国工业”,但其背后政治意图明显、针对性极强。数据显示,巴西并非美国的贸易逆差国——恰恰相反,2024年美国对巴西的贸易顺差达到183亿美元,创近十年新高。
美国关税政策背后真正的逻辑,与双边贸易结构关系不大,而是更多源自政治联盟与选举周期之间的互动。外界普遍认为,美方措施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同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之间的政治联系有关。在此背景下,美方对巴西的经济打压实际上兼具“选举姿态”与“同盟守护”的双重意味。尽管巴方已采取多项措施进行应对,但达成“技术性妥协”的可能性很低。
美巴贸易摩擦不仅反映着当下国际局势的高度不确定性,更折射出国际地缘政治的深层次结构性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值得从第三方视角理性思考:美洲两大经济体之间的摩擦是否为中国释放出新的战略耦合空间?若将此次冲突视为政治性脱钩的案例,那么中国如何以审慎、渐进的方式识别并抓住新的合作机遇?
在大宗商品领域,中国企业或可以将本轮价格冲击视为一个战略采购窗口期,不仅有助于锁定长期稳定的供应来源,也可通过调整进口结构分散地缘风险。比如,一旦巴西原油与半成品钢材在美国市场失去价格竞争力,中国能源企业可与巴西石油企业展开长期采购协议谈判,借助优惠价格稳定中长期原油供给;中国钢铁企业也可与巴西本地钢企建立配套采购体系,以效率更高的方式优化国内矿石品位与熔炼工艺。这不仅是对中东、非洲等传统供应市场的波动性的合理对冲,也是推动“供应多元化”战略的具体措施。
农产品板块亦呈现出战略性的联动机遇。中国粮油企业可通过加大远期采购与预付款规模,进一步掌握运输安排、合同议价与价格制定主导权。在此机制下,即便巴西农户因关税失去美方市场,其收入也将因中国市场需求得到保障,中国在全球粮食供应链中的定价话语权也能得到加强。值得一提的是,巴西出产的咖啡、蜂蜜、坚果等“低量高值型”农产品也可作为结构优化工具,推动中国消费市场持续转型,在保障供应的同时提升进口产品的附加值与健康属性,帮助实现 “粮食安全”与“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在资本与基础设施层面,若巴西在出口结构上“东移”,其北部与东北部的港口、铁路等设施的短板将成为不可忽视的物流瓶颈。目前,这些区域基础设施长期滞后,无法支撑大宗商品的高效流通与多式联运。在此背景下,中国建设行业央企可凭借其项目执行力与海外项目经验切入,以工程总承包(EPC)结合政策性融资的方式,参与巴西战略性基础设施的重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具备更高的耐心资本属性与政策配合度的金融机构,也可与巴方合作构建有利于中长期合作的人民币融资安排,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外交。
科技领域同样蕴含战略切入空间。若美资云服务、数字支付及广告平台在巴西面临监管或社会声誉风险,中资平台可迅速扩大本地节点建设,并与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与政务平台展开深度合作。未来,中资科技企业不再仅以“数字服务提供商”角色出现,而将逐步转向“本地数字生态合作者”,其影响力将不再局限于商业领域,更将延展至制度与合规框架层面。
在金融领域,中国可通过“项目融资+本币结算”的模式深化对拉美金融结构的嵌入。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国有银行若能将人民币结算安排与项目配套贷款、跨境贸易融资相绑定,不仅可以稳定外汇风险、降低巴西企业对美元依赖,还将使人民币在南南贸易与跨境金融中积累“技术使用场景”。在当前美元频繁被“武器化”背景下,这些具体实践可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器。
地缘政治层面,中国在此轮摩擦中可适度强化“稳定型伙伴”的角色定位:在金砖机制中,通过吸收美国在国际贸易留下的空缺来稳定伙伴信任;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与G20等多边平台中,以反对单边主义为主题强化道义主张,争取全球南方就关键议题达成监管合作。
归根结底,美方此轮关税措施虽意在施压巴西,实则却引发区域生产网络重构与外贸格局重塑。而对中国而言,此类突发摩擦或为其在全球资源安全、本币推广、技术嵌入与制度影响力等长期战略目标提供“意外利好”。当然,真正决定战略效果的,并非机会本身,而在于能否将短期冲击转化为新的中长期制度安排。(作者是巴西ABC联邦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