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文化消费是激活文化产业新动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路径,也是构筑文化强国根基、赋能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引擎之一。今年一季度,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48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发展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必将大有可为。
当前,中国正依托历史资源与市场规模优势,抢占国际数字文化规则话语权。然而,目前中国数字文化消费仍面临结构性矛盾与系统性挑战,主要表现在优质内容不足、制度治理体系与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完善、数字鸿沟凸显等方面,应聚焦以下四个方面优化与完善。
一是提升文化消费品质。当前的数字文化消费产品及服务正经历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向跃迁,但质量良莠不齐,需要创新提高优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新需求创造新价值。应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指引,以人民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前沿数字科学技术为手段,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类型,甄选优质产品,打造更多消费空间。要培养高端专业人才提升产品附加值,以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链重构;构建多元化、创新型、原创性的消费场景,提升创意深度与文化价值;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根据需求精准提供产品和服务,例如将地方经典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食、旅游场景当中,让消费者在感受地方独特文化氛围中领略文化底蕴,体验多元化消费场景。
二是筑牢数字文化基座。构建全域覆盖的数字文化基础设施体系是筑牢数字文化基座的核心要义,需要硬基建与软文化协同并进。一方面,需要完善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尤其要加大对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建设投入,更新替换偏远地区老化的旧设备,解决数字文化网络覆盖“最后一公里”问题,扩大数字文化消费群体触及网与覆盖面,为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提供硬件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整合数字文化资源,建立国家级文化大数据中心及资源库,打破文化数据孤岛,为数字文化消费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加强数字文化消费平台的建设与优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赋能数据资产,打造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的文化消费体验,例如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价值,推动“国潮”数字化传播。
三是破解能力鸿沟困局。数字赋能文化消费,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要警惕会加大数字鸿沟的风险,这无疑会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造成威胁。将数字红利普惠全社会,打破信息壁垒与数字隔离,一方面需要把握好全球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地位逐渐增强的难得机遇,抢占核心领域研发与关键技术主动权,将融合现代数字技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全球,扩展数字文化消费新群体。另一方面,需要注重解决城乡居民及特殊群体在数字文化消费方面的差距,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化,构建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支持发展本地特色文化。一些无法均等享受数字受益机会的特殊群体需得到重点关注,企业可以设计更切合银发一族及残障人士功能的无障碍产品及服务,对特殊群体提供应用技能教育培训,提升其数字素养。
四是完善核算监管体系。当前数字文化消费存在统计盲区与监管困境两大核心矛盾,需要完善统计核算框架、创新监管机制。市场中存在大量可复制使用的免费数字文化产品及服务,因具有非排他性特征,其再生产的边际成本较低,这些免费的数字内容与共享经济及自助服务都能提升消费者福利,但并未纳入现行统计核算范围,导致价值被低估。如何量化及评估发展成效涉及统计核算框架与核算边界的问题。另外,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无法统计在现有文化消费统计口径下,需要细化或新增数字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行业分类,完善追踪入户的统计调查体系,构建统计核算框架。如何监管协调关乎数字文化消费能否行稳致远。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信息泄露、数据安全问题不断出现,需要加强数字文化资产确权、使用、交易全过程监督与风险预警,统筹多方资源创新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机制。(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统计学院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