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国消费者不再为空洞奢华埋单
|

香港《点心日报》7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对空洞奢侈品的摒弃如何暴露东南亚的地位焦虑?? 当曼谷为古驰建造奢华殿堂、新加坡人排队抢购爱马仕限量款时,中国正经历一场消费理念的悄然革命。这绝非西方简单标签化的“消费降级”,而是一场复杂的社会成熟化进程——人们有意识地摒弃空洞的身份象征,转而追求体验深度、可持续价值与真实生活。

当东南亚仍困于殖民时代思维、将欧洲奢侈品牌等同于文明进阶时,中国正开创后物质主义范式,让疯狂抢购奢侈品的行为不仅显得经济上非理性,更成为文化层面的尴尬。

中国消费结构转型并非消费减少,而是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冰激凌界LV”哈根达斯在华幻灭,门店数量锐减,象征着中国消费者更广泛的觉醒。数字互联带来的价格透明击碎了“价值源自进口品牌”的迷思。这并非节俭,而是精明的公民经济学家的崛起,他们要求公平交易与内在价值。

反观东南亚,人们对畸形溢价习以为常:同一款手袋在雅加达新贵或马尼拉精英眼中,必须比巴黎贵40%才能缓解他们的地位焦虑。

中国消费转型最显著的体现是二手经济获得普遍认可。二手交易平台并非预算有限者的跳蚤市场,这代表着一种文化重新校准。购买二手奢侈品并非妥协,而是智慧、可持续性的反映。与此同时,一些东南亚消费者仍被“开箱”文化带来的脆弱快感所主导。

中国消费者追求沉浸式体验,手工艺作坊、美食之旅、健康疗养,这些滋养内在的体验远比外在装饰重要。中国在体验经济上的崛起凸显东南亚的概念停滞。中国的蜕变源于深层的文化自信,而非经济不安全感。对浮夸西方品牌的摒弃恰逢本土工艺与美学的复兴。

在可持续性维度,中国与东南亚的对比更鲜明。中国的二手热潮不仅是经济选择,更是生态战略。而东南亚缺乏整合的转售平台,将奢侈品视为地位易逝的消耗品:购买、炫耀、丢弃、更换。新加坡的垃圾填埋场堆满了轻度使用的名牌商品,曼谷运河因纺织废料而变色。

北京方面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鼓励国内体验式消费、扶持循环经济平台、坚定文化自信以推动“共同富裕”,这些都为消费转型创造了沃土。这是对文明价值观的重新校准:可持续性、社群归属、智力与体验的丰富。? ? ?

反观东南亚的奢侈品痴迷,误将西方财富的表象当成实质,在一场中国正在改写规则的游戏里追逐。(刘长煌译)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